“牡蠣”又稱生蠔,海蠣子,是很多愛吃海鮮的人比較喜歡吃的!牡蠣的肉質口感好,味美并且營養豐富,對身體好處多。牡蠣除餐桌可食用外,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它還是一味藥用價值很高的藥材,它的“殼”可加工作中藥用,在中醫臨床上具有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的功效,主要用于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疬痰核,癥瘕痞塊等癥,藥用價值很高。同時牡蠣還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容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品,含有豐富的甘氨酸和一種名為肝糖原的糖類物質。
對于牡蠣的養殖,需要注意哪些技術要點呢?
下面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下牡蠣的養殖技術方法。
牡蠣分布于熱帶和溫帶各海域,從高線至水深10多米的范圍內都有。牡蠣屬于固著型貝類,一般固著于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長牡蠣為廣溫性貝類,在0~32℃水溫中能生活,最適生長水溫為15~25℃。它對鹽度的適應范圍也很廣,在鹽度為10~40‰范圍內均有分布,鹽度低的海區生長快。牡蠣主要攝食單細胞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攝食無特殊的規律性,一般水溫在10~25℃時攝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攝食強度相對減弱。
目前牡蠣養殖有全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兩種方式。
全人工育苗的操作過程有:親貝暫養與促熟,采卵、孵化和選優,餌料與幼蟲培育,附著基的制作、處理與投放,稚貝出池等工序;半人工采苗的操作過程有:采苗場選擇、親貝性腺發育檢查、浮游幼蟲的采集和調查、附著基的制作、處理與投放等工序。
牡蠣的養殖技術方法
1.筏式養成
選擇潮流暢通、餌料豐富、風浪平靜、水深在4m以上的海區可作牡蠣筏式養殖場地。近江牡蠣應選擇鹽度較低的河口附近;大連灣牡蠣應選擇遠離河口、鹽度較高的海區。養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吊繩養殖:適合于以貝殼做固著基的牡蠣,其養成方式有兩種:一是將固著蠣苗的貝殼用繩索串聯成串,中間以10cm左右的竹管隔開,吊養于筏架上;二是將固著有蠣苗的貝殼夾在直徑3~3.5cm的聚乙烯繩的擰縫中,每隔10cm左右夾1殼,垂掛于浮筏上。一般每繩長2~3m,也可利用膠胎夾苗吊養。
(2)網籠養殖:利用扇貝網籠養殖。將無固著基的蠣苗或固著在貝殼上的蠣苗連同貝殼一起裝入扇貝網籠中,在浮綆上吊養。筏式養成一般放養蠣苗為每畝10萬粒,以貝殼作采苗器,每畝可吊養10000殼左右。蠣苗從5、6月份開始放養,至年底收獲,每畝產量可達5000kg以上。
2.灘涂播養
(1)場地選擇:灘涂播養應選擇浪小、潮流暢通、無污染的內灣,底質以砂泥灘或泥砂灘為宜。潮區應選擇在中潮區下部和低潮區附近。
(2)播苗季節: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較為適宜。生產上最遲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
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灘面干露時播苗。播苗前應將灘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應盡量掌握播苗后即開始漲潮,以縮短蠣苗露空時間,避免中午日光曝曬時播苗。
帶水播苗:就是漲潮后乘船播苗。播苗前將灘面劃成條狀,插上竹竿、木桿等作為標志,待漲潮后在船上用鍬將蠣苗撒下。帶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觀察到蠣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勻。播苗密度應根據灘質好壞、水的肥瘦而定。優等灘涂每畝播苗12萬粒左右,中等的10萬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萬~8萬粒。
3.蠣、蝦混養
(1)蝦池選擇:混養牡蠣的蝦池,底質以泥或泥砂質為宜,水深為1.3m以上,日平均換水率應達50%左右。前期透明度應控制在40~50cm,中后期控制在50~60cm。
(2)場地整理:苗種放養前,要徹底清淤,用推土機等工具將播放牡蠣苗種處的池底整平壓實,呈微凸狀,略高于周圍底面,可防蠣苗下沉被淤泥埋沒致死。
(3)播苗:在保證正常對蝦放養密度前提下,牡蠣苗種的播養量以每畝3萬粒左右為宜。播苗時間應選擇在4月初,苗種子選手規格以殼長2cm以上為好。播苗應力均勻,并避開環溝低洼處和投餌區,播苗面積占池底面積的1/4~1/3。
4.投石養殖
用做牡蠣采苗器的石塊,此時成為牡蠣的養成器材。生長期較短的褶牡蠣可在采苗場就地分散養成;生長期較長的近江牡蠣要移到養成場養成。養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種:
(1)漫天星:蠣石雜知己無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為5~6塊蠣石為1組。
(3)行列式:排寬0.5~1m,排間距為0.6~1.5m。深水養殖可在投石采苗后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獲。
5.插竹養殖
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將采到的蠣苗就地稀疏養殖。養成時,蠣竹的排列方式有兩種:
(1)直插:以150~179支蠣竹直插成排,排長3~5m;或者以100~120支蠣竹插成排,排中間留有2~3個空檔,以暢通水流。
(2)斜插:以23~26支蠣竹插成1堆,堆底寬45~60cm,頂寬33~36cm,堆和堆之間相距20~25cm。由5~6堆組成1排,排與排之間相距2.5m左右。每畝可插8000~10000支蠣竹。
6.橋式養殖
利用橋式采苗方法采苗后,將石條重新整理,疏散密度,進行養成。一般6~7塊石條為1組,組與組之間用石條相連成1列。組間距離為50~60cm,列與列之間距離1~2m。養成期間,應將石條的陰面與陽面互換,使兩面牡蠣生長均勻。
7.立石養殖
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區采苗后,只要苗量合適,可以任其自然生長,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獲。此法主要用于褶牡蠣的養殖。
8.柵式養殖
這種養殖方法是在水深2~4m、風浪平靜、餌料在此之后內灣設置固定的柵架,架子的設置同柵式采苗。蠣苗多以串聯的貝殼、水泥瓦等固著基,成串的掛在柵架上養。每串長1~1.5m,串間距0.5~1m。養殖密度不宜過高,嚴防觸底,以免某些底棲敵害生物的侵襲。
1.牡蠣面盤病毒病
該病由牡蠣面盤病毒引起的一種病害。育苗中,一般3~8月發病,有季節性,受害的幼體殼高大于150μm此病傳播可能來自潛伏感染的親牡蠣,成縱向感染,育苗損失可達50%。患病幼蟲活性減退,內臟團縮入殼內。面盤活動不正常,面盤上皮組織細胞失去鞭毛,并有些細胞分離開來,沉于養殖容器底部不活動。
防治方法:鑒定病原后,將患病牡蠣和親牡蠣銷毀,對養殖設施徹底消費。鑒定并保存無病的親牡蠣種群。
2.牡蠣皰疹病毒病
該病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病害。此病常發生于發電站排出的熱水中養殖的牡蠣,發病水溫為28~30℃。水溫下降后,此病隨之消失,發病與水溫密切相關。受感染的牡蠣消化腺呈蒼灰色,散發性死亡。
防治方法:發現該病后,將牡蠣轉移至溫度低的天然海水中,可阻止繼續感染和死亡。
3.幼體牡蠣潰瘍病
該病由鰻弧菌、溶藻酸弧菌引起。因為弧菌存在于海水、底泥、牡蠣體表,是機會致病菌,各地育苗場培育各種牡蠣苗都可能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1)保持水質清潔,加強水體和沉積物的細菌檢查;
(2)發現患病幼體立即銷毀;
(3)投喂的單胞藻保證無弧菌污染;
(4)使用經過濾、臭氧和紫外線等方法消毒的海水。
(5)使用每立方米水體50~100克復合鏈霉素,全池潑灑。
4.點狀壞死病
該病由一種未知桿菌引起。牡蠣受感染后,瀕死時有點狀壞死組織,擴散的細胞浸潤,并有大量的桿菌,消化腺蒼白色,殼張開,散發性死亡。
防治方法:及時分離、銷毀病牡蠣。
5.弧菌病
該病害是由弧菌引起,主要感染幼牡蠣,可引起幼牡蠣50%以上死亡率。受感染的牡蠣外殼畸形,周邊具有大而未鈣化的幾丁質區域,細菌深入感染韌帶,阻止殼的生長,妨礙韌帶功能。
防治方法:消毒養殖設施,用10PPM次氯酸鈉浸泡病牡蠣后再用清潔海水沖洗。
6.離殼菌病
該病是由動腐離殼菌引起。該病菌菌絲彎曲生長,有少數分枝,其可侵害各期幼體,引起大批死亡。幼牡蠣受感染后不久即停止生長和活動,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過濾、紫外線消毒海水等方法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發病后尚無有效方法治療。
1.采收:每年的5~6月,即牡蠣生殖腺高度發達而又未進行繁殖,軟體部最肥時進行,采收時,將牡蠣撈起。
2.加工:將采收的牡蠣開殼去肉,取殼洗凈,曬干。